摘要:中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如何既要借鉴域外法治文明成果以推进学术发展,又要体现中国特色法治体系内涵的自主性与本土化,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术界以借鉴域外理论完善我国因果关系理论为共识性前提,围绕规范性判断标准展开争论,但研究深度不足,对实务指导能力殊为有限。为深化此研究,应以规范性判断标准为核心,提倡实行行为论加相当因果关系说并补充其他判断规则的模式:首先通过事前判断的实行行为论,并补充行为危险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从试运行至今,虽然成效显著,但某些问题理论上仍有争议,实践中尚存分歧,而观念的差异甚至影响了制度的顺利推进。笔者拟从审判机关的职责定位、法官的司法责任制立场出发,在法律、司法解释框架内,聚焦五个较易产生误区的问题,厘清思路,形成共识,以期对制度的良性运转有所裨益。误区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弱化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
目次一、问题的提出二、网络虚拟财产概念与法律属性的厘清三、网络虚拟财产刑法保护路径的反思四、网络虚拟财产刑法保护路径的补充五、结语内容提要:对于网络虚拟财产刑法保护路径的研究,理论界集中于财产犯罪与计算机犯罪之间,忽略了侵犯著作权罪的保护研究。基于狭义概念下的网络虚拟财产即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与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是债权为前提,对于财产犯罪与计算机犯罪两种保护路径进行反思,得出应肯定计算犯罪
摘要:依法治校是高校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举措的具体实践。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风险,高校治理应全面依循习近平法治思想,根据党的政策性规范文件和党内法规、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的各项制度,提升高校治理能力。为全面贯彻高校外部治理规范的要求,高校内部应构建体系化的合规机制,主动适应各类规范性文件的要求,提前发现风险、解决问题,以有效阻断风险向现实危害的转化。高校合规建设应充分考
摘 要:现阶段,我国司法领域面临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空前挑战。调研表明,此类案件的办理遭遇组织架构查证难、主观心态证明难、数额数量查证难等障碍。究其原因,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涉众性带来了全新的大案件样态,而传统的取证方式低效滞后,导致新型犯罪的裂变性与司法回应的有效性之间呈现出巨大反差。对此,办案机关开始探索穿透式取证的新模式。这是依靠基于海量电子数据形成的分析结果或报告,洞穿其中所蕴藏的人类难以察觉
1997年《刑法》第205条规定了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出台,增设了第205条之一,虚开发票罪。从法律条文来看,二者都是行为犯,但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早已在实践和学界被界定为目的犯,只有具有骗取国家税款的目的,才可能构成本罪,但是对于虚开发票罪,仍然以行为犯进行惩处,导致同样的虚开行为,仅是因为发票性质不同,就可能面临罪与非罪的区别。笔者仅借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