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尚权律所 时间:2025-05-12
编者按
2025年4月23日,国浩刑事业务委员会暨法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浩刑事业务委员会”)、国浩律师学院与国浩律师(北京)事务所联合主办了第四期“国浩刑事热点大家谈”活动。本期聚焦“刑事证据”,邀请了多位法学专家、资深律师围绕证据审查技术、合法性判断、证明力分析等实务难点展开深入研讨。活动线下气氛热烈,线上共吸引三千余人观看,得到一致好评。
国浩执行合伙人,国浩北京管理合伙人、主任刘继在开场致辞中表示,当前我国刑事司法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不管是《刑法修正案(十二)》的颁布、《监察法》的修改等法律法规的变化,还是数字时代下网络犯罪、数据安全犯罪激增,经济犯罪愈发智能隐蔽等国内外刑事案件的复杂发展趋势,一系列社会转型中的热点问题不仅考验着刑事法律人的专业能力,更呼唤大家以全局视野回应时代之问。对此,国浩大力倡导法律共同体间加强合作,在理论实务融合、科技赋能司法、构建企业合规生态、加强涉外法治能力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力,并以专业化取得多项实际成果。最后,他呼吁大家坚守法治初心,并希望与社会各界携手,以法治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国浩北京合伙人李丰才主持了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分享环节。
一、证据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北京市尚权律师事务所主任毛立新首先肯定了证据分析方法对中国刑事司法的重大价值,并指出当前在我国刑事诉讼实践中,虽然刑法教义学、法律解释技术比较成熟,但对从证据到案件事实的推理过程,即证据分析技术却较为薄弱。
他进一步结合办案实践,提出了“证据分析五步法”:第一步,明确指控事实与罪名,拆分待证事项,并汇总证据材料,列出证据清单;第二步,基于证据与事实之间的逻辑相关性,筛选和组合证据,初步搭建证据链条;第三步,审查单项证据,分析证据的相关性、合法性和真实性等要素,并根据排除规则剔除缺乏证据资格(能力)的证据;第四步,审查证据组合,检验该组证据能否在逻辑上推导出待证事项,证明强力是否能够达到法定证明标准;第五步,进行全案证据审查,检验证明体系的完整性、证据之间及证据与事实之间的协调一致性,并检验结论的合理性。
在“证据分析五步法”基础上,毛立新主任还首次发布了“刑事辩护八步法”:第六步,通过法律解释及案例检索构建裁判规则;第七步,以构成要件为指引重述案件事实;第八步,目光往返流转于事实和规范之间,最终将案件事实涵摄于裁判规则,演绎推理得出定罪量刑结论。
二、美国律师实务中的刑事证据分析
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胡冰子结合她在美国的律师执业经验,从传统与现代两方面分享了美国律师实务中的证据分析方法。她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和“Justice must not only be done, but must be seen to be done”两句中英文名言作为引入,点明了证据分析的理念与目标。在传统证据分析部分,胡冰子副院长基于美国相关证据法律规则和典型实务案例,详细说明了证据三性即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审查的具体应用。此外,她还介绍了言辞证据的分析方法,可通过交叉询问、可信度评估(如对比前后证词、评估证人动机)等分辨真伪,并指出目击者指认因受距离、光线、情绪、跨种族识别障碍等因素影响存在错误率高的问题。在科学技术手段分析方面,胡冰子副院长重点介绍了DNA证据分析、手机定位数据和虚拟货币区块链证据,并对其中相关数据与隐私权的关系进行了详解。在DNA证据分析中,她还以一个纽约州的案件为例,特别介绍了在传统方法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家族DNA搜查方法。最后,胡冰子副院长以“事莫贵乎有验,言莫弃乎无征”作为结语,与大家共勉。
三、证据分析的逻辑与方法
国浩海南合伙人张南宁首先带领大家重温了专业性思维、可视化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四种办案思维,并结合刑事诉讼程序中的相关证据规则,介绍了蕴含逻辑、道义逻辑、谓词逻辑和概率逻辑。随后,张南宁律师围绕证据的相关性、合法性、可信性和证明性展开分享。他指出,相关性是指证据对案件事实的影响力,是动态的一种度。合法性则要考察证据的来源和程序,非法证据的判断范围相较于证据的合理性而言较窄,且证据的采纳与排除并非完全对应关系。张南宁律师认为,有形证据(物证、书证等)的可信性包含真实性、准确性与可靠性(可重复性),并以体重秤测量为例生动阐释了三者间的区别;而言词证据的可信性判断则更为复杂,涉及证人感官准确度、诚实性、偏见、专业知识背景、观察条件等诸多因素。谈及证明性(证明力)问题时,他表示因缺乏客观衡量工具,证明力的质证与主张存在一定难度,但可通过主观表述,如“知道”“肯定”“怀疑”等来契合法官的主观认定逻辑,亦可从客观角度,运用不同术语描述证据支持力。此外,张南宁律师还介绍了自己在证据法领域的研究经历,并推荐了《人民法院诉讼证据规定使用指南》一书,进一步强调了证据分析学习对法律实务的重要性。
与谈环节
与谈环节,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炜衡全国刑事专业委员会主任彭逸轩和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馨仝结合自己的实务经历,就上述主题分享展开探讨。
彭逸轩律师指出,当前司法实践与证据分析理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为司法机关对证据的“容忍度”高,且存在结论先行、随意裁剪等问题,即便证据存在瑕疵甚至合法性、真实性问题,也常被包容采用。对此,彭逸轩律师强调,律师应立足证据分析基础,实现精细化辩护,并梳理出三类具有“法律后果”的证据规则,包括不得作为证据使用、不得作为定案根据、瑕疵证据补正不能或无合理解释不得作为定案根据。此外,他还呼吁大家要锲而不舍地运用这些规则,在质证时明确证据不能采用的原因及具体法律依据,通过拆分案件基础事实、固定证据、细致审查证据对事实的支撑情况等,推动证据规则的有效适用,改善证据采信与事实认定现状,从而提升刑事辩护的效果。
王馨仝律师分享了实务中分析复杂刑事案件证据的实用方法。她重点强调了前期全面梳理证据的重要性,并以遗漏核心证据的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为例,说明依据指控事实和犯罪构成要件梳理证据是后续分析的基础。而在具体分析步骤上,首先要明确关键证据,通过与被告人沟通确定异议事实,并从证据体系中筛选出与之相关且有异议的证据。其次,需破解关键证据间的印证关系,通过关注证据来源、剖析证据本质,如通过分析同案嫌疑人证言时间线混乱、存在矛盾、立场存疑等,降低其证明力。最后,在破解关键证据的基础上,利用在案证据树立合理怀疑,并结合商业利益等常理进一步予以佐证。王馨仝律师还分享了自己改编的证据分析口诀,以帮助大家在刑事辩护中更好地运用证据分析方法。
最后,国浩刑事业务委员会主任、国浩北京合伙人张旭涛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他表示,刑事案件证据分析涉及多方主体,专业性强,需融合法律、逻辑、数学及科技等多领域知识。未来,国浩将持续开展此类活动,以深化对证据分析等刑事领域重要议题的探讨和交流。
“国浩刑事热点大家谈”是由国浩刑事业务委员会与国浩律师学院推出的常态化活动。每期“国浩刑事热点大家谈”都会邀请多位资深刑事律师围绕同一主题,对刑事热点、刑辩实务、新法适用中的疑难、前沿问题进行研讨。
来源:国浩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