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尚权律所 时间:2025-05-22
根据《刑法》第三百九十三条的规定,单位行贿罪是指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单位行贿一旦构成犯罪,对单位会判处罚金,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因行贿取得的违法所得归个人所有的,则依照行贿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一、单位行贿罪的构成要件
(一)主体要件
单位行贿罪的主体是单位,这里的 “单位” 涵盖范围广泛,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既包含国有性质的单位,也包括集体所有制企业、中外合作企业、有限公司、外资公司、私营公司等非国有单位 。需要注意的是,单位形式上必须合法成立和合法存在,具备相应的场所、人员和组织机构等 。例如,实践中对于夫妻公司及一人公司,认定单位行贿时存在特殊情况。如果个人利用公司犯罪或者为犯罪而成立公司,或者夫妻公司中其中一人仅为挂名股东,获得利益的是行贿个人,应认定为个人行贿;而夫妻公司中两人均参与经营管理,基于共同研究后为单位利益实施行贿的,一般认定为单位行贿。
(二)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 。即单位明知其行贿行为是违法的,仍然积极追求通过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这一结果 。比如,某企业为了在政府项目招标中中标,明知给予招标负责人财物的行为违法,仍主动实施,就符合单位行贿罪的主观故意要件。
(三)客体要件
单位行贿罪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国家机关、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团体的正常管理活动和职能活动及声誉 。犯罪对象是财物,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金钱、物品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财物,还涵盖具有财产性质的利益,如国内外旅游等。
(四)客观要件
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上述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行为 。比如,A 公司为了获得某政府工程的承建权,向负责该项目审批的国家工作人员李某行贿 20 万元现金,这就属于给予财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再如,B 企业在与某国有单位的业务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以 “咨询费” 的名义给对方单位负责人王某支付了一笔高额手续费,这也符合单位行贿罪的客观表现。
二、单位行贿罪的认定要点
(一)是否体现单位意志
1、集体决策体现单位意志
通常情况下,经过单位集体研究决定,如股东会、董事会集体决策形成行贿决定的,属于单位意志的体现 。例如,某上市公司董事会开会讨论决定,为了获得某重大项目的投资审批,向相关部门负责人行贿,这种通过规范决策程序作出的行贿决定代表了单位意志。
2、负责人决定需具体分析
由于单位的意志往往通过单位成员的自然人意志及行为体现,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决定或者实施的行为,原则上代表单位意志 。但单位负责人身份具有双重属性,其行为也可能仅代表个人意志 。这需要结合单位自身的结构、章程、制度、决策习惯等具体考察 。比如,某公司法定代表人张某,未经公司任何内部决策程序,私自用自己的钱向某官员行贿,以谋取个人在其他项目上的利益,且该行为不符合公司的宗旨和目的,违反了公司相关制度,这种情况下就不能认定为代表单位意志,而是张某的个人行为。
3、行贿款来源不影响单位意志认定
实践中,有的单位行贿案件行贿款由负责人或具体实施人员以各种名目套取,甚至由具体实施者个人支付,但这并不影响单位意志的认定 。单位行贿并不要求款项必须来源于单位,贿赂款的来源权属是公司企业内部行为,单位可以通过获得利益后再进行内部调整、分配 。例如,某企业员工为了促成公司业务,自己先垫钱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之后公司知晓并认可该行为,且从该行贿行为中获得了利益,这种情况仍应认定为单位行贿,体现了单位意志。
(二)违法所得是否归属于单位
犯罪所得利益归属是区分单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的关键 。为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是单位行贿,为个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是行贿 。判断利益归属,要把握利益归属的独立整体性 。如果相关请托事项涉及的利益以单位为独立受益主体,所谋求的不正当利益直接整体、概括归属于单位,一般认定为利益最终归属于单位 。例如,C 公司向某政府部门行贿,目的是让该部门给予公司税收优惠政策,该优惠政策使公司整体受益,即便公司内部员工后续因公司整体效益提升而获得更多奖金等,也应认定为利益归属于单位 。但如果存在谋取单位利益和个人利益相互交织的情况,若行为人对两方面谋利事项具有独立送予财物的行为,同时符合行贿罪与单位行贿罪构成要件,应分别认定并数罪并罚;若不具备单位整体意志和利益整体要求,则应视为个人行为,认定为个人行贿。
(三)“谋取不正当利益” 的认定
行贿罪和单位行贿罪均要求以谋取不正当利益为构成要件 。根据 “两高”《关于办理行贿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谋取不正当利益包括三种情形 :
1、谋取利益本身不正当
即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规定的利益 。比如,某企业通过行贿获取生产国家明令禁止产品的许可,这种利益本身就是违法的,属于谋取不正当利益。
2、获取利益手段不正当
要求国家工作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行业规范的规定,提供帮助或者方便条件。例如,某建筑企业为了在工程招投标中违规中标,向评标专家行贿,让专家违反评标规则给予关照,这就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
3、在经济、组织人事管理等活动中,违背公正公平原则谋取竞争优势
如在企业招聘高管过程中,某候选人通过行贿招聘负责人,使自己在不符合招聘条件的情况下被录用,这就属于违背公正公平原则谋取竞争优势,构成谋取不正当利益 。对于此三种情形之外的利益,如单位未请托国家工作人员在相关事项办理中违反规定,则不应认定为单位行贿罪 。
三、单位行贿罪的立案标准
根据 1999 年 9 月 16 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施行的《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单位行贿罪立案标准如下 :
1、行贿数额标准
单位行贿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例如,某单位为了承接一个政府项目,向项目主管部门负责人行贿 25 万元,达到了立案标准,检察机关将依法对其进行立案侦查 。
2、数额不足但有特定情形
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数额在十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应予立案 :
为谋取非法利益而行贿的
如某企业为了非法经营某业务,向相关监管部门人员行贿,即便行贿数额在 10 - 20 万元之间,也会被立案 。
向三人以上行贿的
某单位为了拓展业务,同时向三个不同部门的国家工作人员行贿,且行贿数额在上述区间,将面临立案 。
向党政领导、司法工作人员、行政执法人员行贿的
这类行贿行为严重破坏了国家机关的正常秩序和公信力,只要数额符合条件,就会被立案 。比如,某企业向当地一位党政领导及两名司法工作人员行贿,数额在 10 - 20 万元,将依法被立案 。
致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例如,某单位行贿导致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出现质量问题,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严重损失,即使行贿数额未达 20 万元,只要在 10 万元以上,也会被立案 。
单位行贿罪的认定涉及多个方面,企业经营人员务必深入了解,在日常经营中严守法律底线,避免陷入刑事风险的泥沼。合法合规经营,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