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权研究SHANGQUAN RESEARCH

尚权研究丨于天淼:刑事案件到底能有多磋磨人?

作者:尚权律所 时间:2024-01-31

于天淼

北京市尚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北京尚权(厦门)律师事务所主任

尚权青年律师工作部主任

尚权信息网络犯罪研究与辩护部主任

 

 

刑事案件,作为涉及公民生命、自由、财产等重大权益的法律事件,其处理过程往往备受关注。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刑事案件的审理周期异常漫长。这种漫长不仅给当事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生活困扰,也对法治社会的构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感受刑事案件周期的漫长:

 

笔者办理的北京的一起普通的开设赌场案,当事人于2020年8月19日被羁押,2021年9月1日被提起公诉,2023年12月22日作出一审判决,作出一审判决时,当事人已经被羁押3年零4个月,案件还要经历二审……

 

在福建一起普通的职务犯罪案件中,当事人于2017年9月15日被羁押,2018年3月16日被提起公诉,2019年6月11日作出一审判决,2019年8月16日作出二审裁定发回重审,2020年11月19日作出重审一审判决,2021年4月20日作出重审二审判决,2022年9月原本当事人要5年期刑满出狱,检察院再次提出抗诉,当事人又一次被采取强制措施,案件又又又一次进入重审,至今仍在一审阶段,从当事人被羁押至今已经6年4个月,仍然遥遥无期……

 

以上两个都是普通的刑事案件,尚且如此漫长,更不要说申诉案件,等待10年,20年,30年都是常态,如刘忠林案等了22年才等到高院决定再审,决定再审后4年才开庭,再审开庭之后2年才宣判…这些案例无不凸显出刑事案件周期的漫长性。

 

那么,刑事案件周期为何会如此漫长呢?首先,刑事案件通常涉及复杂的事实和法律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审理。其次,司法资源的有限性也是导致案件审理周期延长的重要原因。在案件数量众多、司法人员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每个案件所能分配到的资源有限,自然会影响到审理速度。此外,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程序设计的繁琐以及外部因素的干扰等,也都可能成为刑事案件周期漫长的诱因。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犯罪嫌疑人被拘留后,侦查期最长可以达到37天+7个月,审查起诉阶段最长可以达到6.5个月,这还不考虑改变管辖或者发现其他犯罪事实的情况,一审原则上审限3+3个月,但超过6个月后每次可以延长3个月,并且没有次数限制,二审也是如此。这就导致了原本需要进行深入细致取证的侦查、审查起诉环节尚且有硬性的时间限制,但是对已经提供完备的证据材料的案件的审判却没有硬性的时间限制,这是导致案件审理无限漫长的最直接的原因。

 

这种漫长周期对当事人和法治社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下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在漫长的刑事诉讼周期里,绝大部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都是处于羁押状态。对于当事人而言,他们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甚至与家人长期分离,这种不确定性和精神压力对当事人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挑战,不仅浪费了能够给社会做贡献的大好年华,而且最终释放或者出狱也很难很好的回归社会。笔者办理刑事案件时,多数的当事人家属经历了刑事诉讼程序,都极大降低了对于司法机关的信任度和好感度,对于法治社会而言,刑事案件周期的漫长可能损害司法公信力,降低民众对法律的信任度。对于司法机关而言,很多案件出现了关多久判多久的现象,俗称实报实销,这也导致了司法公正被羁押时间所裹挟。同时,极度漫长的刑事诉讼也会导致司法资源的浪费和效率低下,影响整个司法体系的正常运作。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从立法层面出发,完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简化诉讼程序,提高诉讼效率,让普遍适用羁押强制措施成为常态。其次,在司法实践中,应推动案件繁简分流,对于简单案件实行简易程序快速审理,对于复杂案件则集中优势资源进行重点攻克,对于轻罪和重罪案件设立和适用不同的强制措施期限。同时,通过优化司法资源配置,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升司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办案能力。最后,加强司法公开和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司法公正和效率。

 

刑事案件周期的漫长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它涉及到法律制度的完善、司法资源的配置以及社会环境的优化等多个方面。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逐步缩短刑事案件的审理周期,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的双赢,为构建法治社会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