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权研究SHANGQUAN RESEARCH

尚权研究丨刘书硕:共情、感觉寻求与攻击性——吸毒者吸毒的心理探析

作者:尚权律所 时间:2021-12-10

在一般情况下,人类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诠释生活的意义,几乎每个人都只把这个问题和它的答案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如果我们观察一个人的行为,而完全不管他的言论,我们将会发现:他的姿势、态度、动作、表情、礼貌、野心、习惯、特征等等,无不体现出他个人对于“生活意义”的理解。他的行为让我们相信,他似乎对某种关于生活的解释深信不疑,他的一举一动都蕴含着他对这个世界和他自己的看法。他似乎是在用自己的行为向世人宣告“我就是这个样子,而世界就是那种形态”,这便是他赋予自己以及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因人而异,也正因为如此,生活的意义多得不可胜数。而且,我们会发现,每一种个体自认为正确的生活的意义可能多少都含有错误的成分在里头,没有人拥有绝对正确的生活意义;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无论是哪一种生活的意义,只要有人持这种态度,它也绝不会是完全错误的。所有的生活意义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变化,而共情、感觉寻求与攻击性等表象行为夹杂在其中。

 

一、共情、感觉寻求与攻击性的概念

 

(一)共情

 

共情这一概念最早是由 Tithener 引入心理学的,他认为人们不但能够识别他人的情绪,还能以自己的内心去感受他人的情感。

 

从内涵上看,一些学者把共情看成是一种人格特质或一般能力,这种能力能使人感受到他人的内心体验或者体会他人的情感。Gladstein 认为,共情是在情绪上与他人产生共鸣的潜在能力。还有一些学者把共情看成是一种特定情况下的认知和情感状态。如 Hogan 就认为共情是一种情感状态,使人能够与他人产生共鸣,并在智力上理解他人 。本研究认同 Gladstein 的定义,将共情看做是人的一种潜在能力。

 

(二)感觉寻求

 

感觉寻求的概念构想最初由 Zuckerman提出,他认为人类存在一个令人感到舒适愉快的的刺激强度范围,若获得的刺激强度超过或低于这一范围,个体就会产生不适或引发不良情绪、认知和行为,因此个体就会倾向去寻求或降低感觉刺激强度。而这一范围因人而异。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Zuckerman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完善了感觉寻求的定义:“感觉寻求是一种人格特质,是对多变的、新异的、复杂的、强烈的感觉和体验的寻求,以及通过生理的、社会的、法律的和经济的冒险行为来获得这些体验的愿望。”

 

(三)攻击性

 

由于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对攻击性的兴趣点有所不同,因此对攻击性的理解也就不一样。研究者Buss认为攻击的定义是一个个体对另一个个体的有害的刺激行为,它强调攻击的目的和行动的结果。此外,Anderson和Bushman等人认为攻击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故意伤害行为,攻击者知道其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伤害,被攻击者会故意避免伤害。本研究认同由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中》中对攻击性的定义是:“可能表现为一种心理情绪状态或人格特质,如愤怒、激动、敌意等;也可以表现为攻击行为”,他们认为攻击既是人格特征,同时也表现为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我国学者潘绮敏对攻击性的成分进行了探讨,她将攻击性划分为攻击情绪、攻击认知和攻击行为。其中攻击行为可以再分为三种类型:身体攻击、口头攻击与自我发泄。

 

二、通过数据分析吸毒者的共情、感觉寻求与攻击性

 

(一)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来源于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吸毒者被试来自山西某地强制隔离戒毒所,她们所需强戒时长共计两年,到所时间在一个月以上,已结束脱毒期,生理上无明显的戒断反应。所内管理严格,无任何毒品、烟酒流通。对其进行集体施测,共发放问卷 350 份,删除填写不完整、具有说谎倾向、社会赞许倾向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 229 份,回收率为 65.43%。

 

在山西大学宿舍服务中心、太原街头,商场内随机发放问卷,参与被试主要为山西大学宿舍管理员、个体商贩,共发放问卷 300 份,剔除无效问卷,并为了使两个样本的年龄匹配,将年龄不匹配的问卷剔除,一共得到有效问卷225份,回收率为75%。

 

(二)统计方法

 

使用 SPSS24.0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首先对两组被试进行同质性分析,确认两组被试年龄同质。其次对两组被试进行 T 检验,分析其共情、感觉寻求、攻击性总体上是否有显著差别。

 

(三)研究结论


    女性吸毒人员与普通女性在共情水平上无显著差异,男性吸毒人员共情能力明显低于正常人群。

 

吸毒者的感觉寻求水平显著高于普通人,吸毒者新异性、强度水平显著高于普通人。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发现相对于普通人,吸毒者的感觉寻求水平更高,他们倾向于寻求新异的、多变的、复杂的感觉和体验。而吸食毒品本身以及吸食毒品所带来的快感就能给她们带来这样的体验。同时,自我控制系统会控制感觉寻求发挥作用,当压力性生活事件频繁出现时,有限的自我控制资源被占用较多, 导致难以有效调控感觉寻求效应。

 

吸毒者攻击性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普通人,其中,吸毒者身体攻击性、敌意、指向自我的攻击性水平高于普通人。

 

三、吸毒者的心理探析

 

(一)吸毒者的性格特点

 

经过前述调查研究后发现,吸毒者的人格类型的高危性造成极易感染吸毒行为的发生,人格特质是吸毒人员吸毒行为发生的个体因素。依赖型人格、情感自控力较弱、处于负性情绪下的个体最易于感染毒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例如进攻性、叛逆性、敌意性、嬉戏性、冲动性、无责任性等某些人格特点,在吸毒者吸食毒品之前就存在;逃避现实、缺乏激情、缺乏社会交往、非积极进取等人格特质表现在相当一部分吸毒者在吸毒之前就存有;还有相当一部分吸毒者人格缺陷表现为无责任感、易怒易冲动、感情淡薄而冷酷无情、缺乏规则思维和道德思想的制约。

 

(二)不良的生活方式是造成吸毒的重要原因

 

其中思想意识、生活观念方面具有的好奇、逆反、赶时髦现象在青少年吸毒者中尤为突出。相当一部分吸毒者进入社会时间较早,进入不良交际环境,沾染恶习,较大部分吸毒者在吸毒之前就有违纪违规和犯罪行为,有吸烟、嗜酒、赌博等恶习,这是一个普遍特点。吸毒者往往排斥主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精神空虚、缺乏自信和自制,在不良诱惑驱使下,为了追求物质和感官享受,极易形成极端的个人主义和绝对的自由主义,一旦诱因出现,无法控制的欲望和现实状况、性格的缺陷和认同对象之间形成了冲突,“一吸解百愁”,将吸毒作为弥补精神空虚和满足感官刺激的替代性手段。

 

(三)吸毒者对于其他成瘾行为及吸毒行为的态度

 

吸烟饮酒在国际上已被视为影响吸毒行为的“危险因素”,调查结果中84% 的吸毒者在初次吸毒之前具有吸烟史、71% 的吸毒者在初次吸毒之前具有饮酒习惯,吸毒者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在未成年时和成年的早期遭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吸烟和饮酒行为使他们形成了一定的人格缺陷。而且相当一部分吸毒者对诸如吸烟饮酒等社会心理成瘾行为持轻率、放任甚至主动追求的态度,并且此类行为形成时间较早,经历时间较长。该不良行为的形成对于感染吸毒和形成更加严重的依赖性具有内在的影响,增加了个体吸毒的危险性。另外,吸毒者在吸毒之前对于吸毒的心理态度也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吸毒者的交谈中得知,对吸毒行为及其后果抱以轻率、放任、侥幸,甚至有的还表示赞同的心理态度在大多数吸毒者吸毒之前就存有,此种态度是导致其吸毒的致命因素。

 

根据上述的观点,我们可以归纳出吸毒者“生活意义”的共同特征,缺乏归属感和社会兴趣。在面对职业、友谊和性等问题时,都不相信可以通过合作的方法来加以解决。他们赋子生活的意义,是一种属于他们个人的意义:他们认为,没有哪个人能从实现目标中获得利益,他们的兴趣因而也只停留于自己身上。他们争取的目标是一种个人优越感,他们的成功也只对自身才有意义。谋杀者在手中握有一瓶毒药时,可能会体会到一种权力之感,但是,很明显的,他只能使自己相信自己的重要性,对别人而言,拥有一瓶毒药并不能抬高他的身价。

图片

 

在这篇文章即将结束的末尾,讲一个小故事,笔者有一位老友,他的爱情生活很不完美,他对学业也不够尽心尽力,他的朋友很少,因为他发现和他的同伴接触是件痛苦的事。那么,从他在生活中所遭遇的这些拘束和限制,我们可以推测,他一定会感到生活是件艰苦而危险的事,生活对他来讲机会太少而挫折太多。他的活动范围非常狭窄,这与他对生活意义的判断有关:生活的意义对他来讲是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因而他倾向于把自己封闭起来,避免和别人真实的接触。在临近毕业的那年,他选择报考帝都的公务员,因为单位性质的特殊性,进入面试后加试心理测试,对,心理测试,在特殊的环境下,考官开始问了几个简单的问题,他回答的很顺畅,突然考官问到:你做过什么亏心事?不愿被提起的那种。他回忆着自己过往的二十几年,亏心事做的多了,他选取了两件最有代表性的,一件和性相关、一件和金钱虚荣相关,他现在还能回忆起回答这个问题时的感觉,在那个比一般审讯室小一半的房间,他心跳加快、脸通红、全身发汗,仿佛把自己坚硬的躯壳砸开,把自己灵魂中最丑陋的一面展示出来,回忆着空虚的过往,对了,当时还在全程录音录像。测试结束后,他缓缓地站起来走出房间,午后的暖阳穿过光秃秃的树枝洒在他身上的每一个角落,仿佛自己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他放弃了这次进京工作落户的机会,回到老家,那个给予他能量源泉的地方,遇到了后来他的妻子,一位美丽、善良、知性的伴侣,给予他各方面的支持、爱护与包容,他开始相信爱、敢于被爱,自己的灵魂慢慢得到了治愈、救赎。每天的生活逐渐充满意义,每一天貌似机械、重复、枯燥的日子,在他的眼里成了值得被珍惜的最后一天,他的爱情生活甜蜜而融洽,在工作上取得了可观的成就,朋友也多了起来,他的交际范围广泛而成果丰硕。他感到生活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过程,生活中充满了机会,却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对于他来说生活的意义在于与同伴携手共进,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什么会提到这个故事,尚权有一句话:让每个人都有为自己辩解发言的权利。我们可以把每一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看作一个个迷失的灵魂,人性与之俱来的弱点,决定了人之初性本恶,当抽象的恶通过具体的欲望具象化后,道德、犯罪和法律便随之而来。作为刑辩律师,自己的使命便是尽其所能拯救每一个迷失的灵魂,当然,也包括每一位瘾君子,帮助他们得到自我的救赎。

    

参考文献

[1] 陈璇.毒品犯罪的系统分析与侦查控制[D].甘肃政法学院,2012.

[2] 中国禁毒网.2018 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EB/OL].

[3] 胡宇轩.未成年人初次吸食毒品原因的实证研究.

[4] 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8.

[5] 刘建宏.中国吸毒违法行为的预防及矫治[D]西南政法大学,2014.

[6] 李庆国.女性物质依赖初次接触的情境因素[D]郑州大学,2007.

[7] 郑日昌, 李占宏. 共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20(4),277-279.

[8] 林柏秀. 吸毒女性与普通女性的比较 [D] 山西大学,2018.

[9] 林崇德, 杨治良, 黄希庭. 《心理学大辞典》前言. 心理科学, 2004,27(5),96-96. 

[10] 潘绮敏, 张卫. 青少年攻击性问卷的编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7, 5(1),41-46. 

[11] 陈晶, 史占彪, 张建新. 共情概念的演变.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15(6),664-667.

[12] 刘聪慧, 王永梅, 俞国良,等. 共情的相关理论评述及动态模型探新.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17(5),964-972

[13] Eisenberg N, Strayer J. Empathy and its development.. 1987.

[14] Buss A H. Instrumentality of aggression, feedback, and frustration as determinantsof physical aggression. J Pers Soc Psychol, 1966, 3(2),153-162.

[15] Bushman B J, Anderson C A. Is it time to pull the plug on hostile versusinstrumental aggression dichotomy?. Psychological Review, 2001, 108(1),273-279.

[16] Feshbach N D, Feshbach 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athy and aggression in twoage group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69, 1(2),102-107.

[17] Gladstein G A. Empathy and Counseling. 1987.

[18] Hogan R. Empathy: A Conceptual And Psychometric Analysis..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1975, 5(2),14-18.

[19] Davis M H.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mpathy: Evidence for a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983,44(1),11

[20] Zuckerman M. Sensation Seeking: Beyond Optimal Level of Arousal. (hillsdale, n.j.and new york), 1979.